黎母山上的盛会
——农历三月十五黎母山祭拜黎母
文/徐立 图/符芳钊

海南岛绵延最长的一组山——黎母山,不仅是海南三大江河(南渡江、万泉河、昌化江)的发源地,同时也是黎族的发源地。神话传说中金南蛇在黎母山产下一卵,后经雷公划破,跃出以为少女,号称黎母,从此诞生黎族人。现在黎族居民已迁徒到山脚居住,偶尔在山上还能看到黎族祖先们刀耕火种的遗迹。每年的“三月三”及三月十五前后,各支黎胞乃至各方并非黎族的善男信女,不远百里,不畏山高路险,竞相前往祈祷祭拜。这彩旗纷呈、热闹非凡的神秘深山盛会,凝聚着黎人千年不变的虔诚信仰。

黎人转山朝圣
在这个世界上,有不少圣山蕴藏着原始宗教和祖先文化,接受着信徒的敬畏与膜拜。黎母山作为黎族的圣山,黎族人不为艰辛不辞劳苦,不论身在何方,每年三月三及三月十五前后都赶回家乡,用自己的方式与黎族祖先私密沟通交流,表达自己的敬畏和崇拜。
黎母山山体高大雄浑,山势险峻,林海茫茫,登上黎母山并不是一件容易事,乘车来回至少需要半天的时间。从黎母山镇到黎母石像,暂且只有一条土路,由于在修路,车子经常要走边道。一路沿着砂石路盘山而上,部分路段坡度较高且迂回曲折,黎母山雨水较多,土路上被压出一道道沟壑,如果没有熟练的驾车经验,会饱受泥泞之苦。从山底到山上的黎母山国家森林公园暂时没有班车,每周只有管理中心采购用的大篷车定期上下山。
三月十五日是传统的黎母生日,这一天山顶的黎母庙前会聚集大批前来祭拜的各支黎胞。一些上了年纪的穿着黎族服饰的阿婆们,从山脚出发,徒步登上祭拜黎母。这些身体单薄的老人不畏路途遥远,从琼中、东方、陵水等地聚集而来,他们大多从中午就开始出发,背着简单的行囊及贡品,入夜就在山林间休息,赶在第二天中午之前到达,没有半点怨言,犹如朝圣的藏民虔诚转山。大多数祭拜者骑着摩托车载着一家老小,在崎岖的山路上缓慢前行,也有一些车全村人包大巴车“组团”前来祭拜,面对着这些虔诚的信仰者,作为记录者我为他们感到自豪。
尽管一路上祭拜者与常见的户外一族表现得并无二致,但不同的心态收获便是不同的“果实”,一位朝圣者说,对于他们(户外一族)是休闲,而祭拜者是功业。当然如果仅出于休闲目的,这儿的确也是个不错的地方。群峰之间峡谷众多,山泉密布,形成众多溪流、瀑布,古树、奇石、怪洞等自然景观煞是迷人。历代的文人墨客钟情于黎母山水,竟相泼墨挥毫,吟诗作赋。自宋代以来,逸士题咏黎母山的诗文颇多,苏东坡、胡铨均在此留下墨宝。“黎婺孤标天柱峰,分明银管淡烟笼,一从三殿振宸藻,五色云霞傍六龙。”明代状元朱之蕃的诗点出了黎母山的神奇与奥妙。

夜半深山盛会
素有天然氧吧之称的黎母山果然名不虚传,打开车门空气里似乎带着一股青草的甘甜味。在这群山环抱,海拔600米的一块平地上,驻扎着两个机构,一个是黎母山林业局,一个是黎母山林区森林公安局,连同周边商户和农家一共两百人不到,长时间与世隔绝般的生活,让这里每个人都彼此认识,见着面亲切的打着招呼。交通的不便让这里的生活似乎停留在上个世纪计划经济时代,两个单位的成员聚集在一个公共饭堂,等待着人到齐后开饭。厨房里的生肉上还贴着标签“供应公安局”、“供应林业局”,这些猪肉需要提前预定,肉店统计后再确定杀猪以保证既能满足供应,又能防止多余。
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,黎母庙晚上会有活动。晚饭后10点左右,餐厅里已经开始煮羊,为明天的祭祀做起准备。从厂部(当地人对森林公园的管理处的惯称)到黎母庙大约还有15公里的路程,山路也更加难走,路道狭窄,石块密布。农历十四晚上的月亮又大又圆,伴着朦胧的月色我们缓慢的行驶在山路上,路上仍有零星的祭拜者赶往这里。深山里的星星似乎比城市里的大且亮,天上的星星明亮的有些失真,配合着茫茫林海中闪烁着萤火虫的点点亮光及此起彼伏的虫鸣鸟叫,为我们即将要到达的黎母庙祭拜现场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。
刚到黎母庙脚下就已经听到人声鼎沸,停车场上停着近百张摩托车,沿着将近一百级的阶梯走上去,庙前彩旗香火纷呈、热闹非凡,黎胞们载歌载舞,手持令旗的祭司唱着经文,善男信女手持香火虔诚祭拜、祈祥求福;地面上扯着一根红线,由祭司领头,身着黎族民族服饰的女子进行我们不甚其解的仪式。庙门的右侧,一些祭拜者自发的搭起帐篷,一些老人守候在这里,她们等待着零点的到来,作为第一批迎接黎母生日的人。在鼓声、歌声的渲染下,人们争先恐后地跳舞、狂饮,然后虔敬地祈祷祭拜,斯时斯地的境遇,竟被氛围所感染,诚心感受到信仰的力量。
零点之后,热闹逐渐散去,祭拜者席地睡下,下山的途中,溪流旁边,一些祭拜者围在篝火旁边,一边用餐一边等待着天明之后正式的黎族祭拜黎母的活动。
黎母庙 黎母石
六点钟,天一放亮,厂部便热闹起来,大伙要趁早赶去黎母庙,我们也迫不及待一睹黎母庙及黎母石全容。路上我们厂部的人为我们介绍了黎母庙及黎母石的由来,据清《岭南胜概》卷六(琼州府)记载:“黎母庙在府城西,元时建,明永乐四年(1406年前)重建……(她)是为黎母,乃黎人之祖,故郡建庙祀之。”现今的黎母庙,是因发现黎母石像和黎母托梦给陈姓台商,为纪念黎母近人所建。
白天,轻车熟路的司机很快到达黎母庙。清晨的黎母庙,除了偶有几响鞭炮声,烟雾缭绕的庙宇显得还很宁静。东南侧半山腰的天然黎母石像上披上了红绸,此石长约20米,高约5米。令人拍案惊奇的是,黎母石像眉目嘴鼻线条层次比例恰当,酷似妪脸,神态自然而逼真。黎母庙为三间瓦房,庙里正厅金殿上,黎母娘娘神像活灵活现,庙门前的香案上摆满贡品,香炉上升腾着袅袅香火。一侧的示意图上画着黎母庙俯瞰示意图,工作人员表示,近期将会修缮、扩大庙宇,同时维修通车专用车道。将现有通往黎母石像的土路建成水泥路面,这样既方便香客、游人前来祭拜、旅游,又弘扬黎族历史文化。放眼山间,但见云雾忽隐忽现,变换着雾海云海奇观,对面的五指山山峰时露时藏,平添各种虚境幻象,煞似神山仙境。
近十一点,随着一些身着民族盛装的黎家少女和一些陆续前来的香客,寂静的山谷骤然热闹了起来。山下仙人洞旁,取圣水的人排起长队。鞭炮声响不断,鼓手们打得更热烈了。本来就能歌善舞的黎族姑娘与小伙,穿起民族盛装,手拉手跳起黎族舞蹈,另外一边黎族阿妹开始在庙前的一处空地上合唱起黎歌,清新、自然的原生态民歌感染了每一位在场者。
雄浑悠长的木鼓声,回荡在山谷河川,清新动听的黎歌刺破了晨曦浓雾,祭拜的队伍且行、且歌、且舞,游客和影友亦步亦趋,山间湿润的土路被踏上层叠的脚印,一如参与者的记忆,将永远留存在这个美好的时刻里。


来源:徐立的新浪博客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7b3644c101019223.html